都说恋爱中的男女是盲目的,热恋期间,双方肯定会发生经济往来,可是感情一旦破裂,昔日恋人成为陌路,之前的经济纠纷又该如何处理?近日,隆阳区人民法院板桥中心人民法庭就公开审理了这样一起情侣经济纠纷案件。经承办法官耐心调解,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案件是这样的
原、被告本是大学同学,因参与朋友婚宴再次见面,遂发展为恋爱关系,后被告以做生意资金周转、母亲在ICU住院需要资金为由,在四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向原告借款高达20余万元。原告是普通工薪族,每个月工资只有2000元,但为了满足被告,不让恋人失望,就以向父母借、花呗、信用卡套现等方式多方筹款。后原告发现被告母亲并未住院,住大别墅、开豪车更是无中生有,且还款也一拖再拖,此时,多家银行也催原告还款,原告多发思量下,只好向法院起诉,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原告起诉后,法院将应诉材料送达给被告后,被告表示愿意还款,并自行主动出具还款承诺书,但开庭时间到了,被告却未到庭。后在书记员、原告的电话、微信电话、微信短信的多次联系,被告终于“发声”了。得知,被告在广东打工,无法到庭,但对欠款数额无异议,愿意于每个月工资下发时进行还款,因被告距离较远,为了方便当事人,法官在取得原、被告同意后微信开庭。
法官通过电话、微信主持双方调解,双方确认了还款数额20余万元,也确认了具体的还款时间,案件本可以此结案。但此时,细心的法官发现了几笔大额转账记录,均是被告向原告转账的。法官再次询问转款数额是否在起诉数额中扣除,被告表示不清楚。于是法官将原、被告70多笔、从20元至20000元不等的微信、支付宝交易记录细心核对,最终核算出双方实际欠款数额应为19万余元,与之前双方认可的数额相差近1万元。案件终于可以调解结案。
法官不偏不倚、居中调解,及时为双方当事人确定经济权益,虽是相差的数额不多,但也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让当事人感受到法院公正严明的工作作风。
调解后当事人均表示我们都无法算清的账,在法官的细心耐心一笔笔核算下,法院给我们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的债务不再稀里糊涂的,债务也随感情结束而得以明确。原告也表示今后我一定会引以为戒,好好管好自己的钱袋子,理智对待感情中发生的经济往来。
法官提醒
即使再亲密的恋人,在经济生活交往中,也要注意交往的度,一旦发现一方出现多次、大额,毫无预兆的借款要有所警惕。另外,恋爱期间,双方为增进相互之间的情感关系而发生的款项、交付的实物以及日常消费支出,均为赠与,赠与方无权要求返还。为了防止纠纷的产生,如果在恋爱期间,双方实际发生借款的,建议在借款发生时签订借款合同、借据、收条等确定款项性质,并保管好交易流水,以便将来维权时使用。